穿历史长河,看档案变化
在看到档案载体分类的部分,
都会说到
“根据档案载体形式标准可以分为
甲骨档案、简牍档案、
金石档案、纸质档案、
特殊载体档案
等等”
细想一下我们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
这档案载体的变化
明明就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
动态演变啊!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看看古今档案载体的变化感悟“历史留痕,岁月凝固”
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档案,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殷商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情况,是我国现存历史的档案中年代最久远的,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刻在甲骨上的档案
最早发现在我们省安阳的小屯村,自从甲骨档案被发现到现在,差不多出土15万片,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看看,我们的祖先对于记录历史是多么的重视啊!
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是指铸、刻有书史文字的青铜器物,更简单得说是具有书史记事特点的青铜器铭文。
是继甲骨档案后又一种珍贵的历史档案,跟我国奴隶制度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相关呢!
刻在青铜器上金文档案
比较著名的就是“毛公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铭文档案中字数最多、内容最为翔实的一件青铜器物,有铭文32行,497字。
好不容易找到的毛公鼎的高清图呢!
哈哈,在青铜器上刻字比在甲骨上容易些,所以金文档案上的字就自然而然得多了,用更多的文字记录事件对我们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想想当初语文课本上的先秦时期的文章,只言片语的,很难理解,对不?
石刻档案
以前,大凡记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所以,石刻档案应运而生,就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石板上用来“记功述事,昭示方来”,在我国是兴起于秦统一六国之后。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但是也有不同的形式,基本上是刻在石头上的,出名的有始皇帝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但现在只有只言片语了;或者是刻在“碑或碣”上,或者是“墓志”,这存在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亦或者是“石经”,从来还不知道东汉的蔡邕在石头上写《周易》啊、《尚书》啊这样的石头称之为“熹平石经”啊!
在书法爱网站上找到的熹平石经的部分图
纵观历史上的石刻档案,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公牍刻石(具有公务文书性质的刻石,主要是皇帝诏令或地方衙署告示需百姓周知的);记事刻石(就是封建帝王、官僚士大夫等记功颂德、颁布宪令、会盟立约、外交征伐等)。
在网络上找到的苏州天文石刻
为什么把字写在石头上呢?因为刻石取材容易,传世久远,便于保存,弥补了青铜器需要铸造,易于腐蚀,容字有限的缺点呐。
不过就算是现在,我们也有在石头上刻字的习惯呢!看看各个大学标志性的地方可都是用石刻这种方式。不信,回想一下,上过的大学,去过的景点,很少没有刻字的大石头啊!
,
2012年夏天的信阳师院留影合照最频繁的一角
哈哈,发现个秘密了不?
貌似每个大学不是有条思源路就是有个思源湖
说到这,你肯定不禁问道说好不是有金石档案吗?怎么还没有介绍到呢?
其实,金石档案就是金文档案和石刻档案的合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说的就是刻写在石器或者石板上保存的图文。
百度一搜索石刻档案,立马就出现这样的图
虽然金石档案非常坚固耐久,但是比较笨重,制造起来费工费力,而且不便于信息的传递。
想想在武侠剧中,哪个主人公不是莫名掉进深山老林中,看到了刻在石头上的武功秘籍,就地练习,没有哪个傻不拉几地把刻在石头上的武功秘籍抠下来带走的啊!
简牍档案
“汉以前载在竹简,故曰简;以韦编贯,故曰编。今之人既书于纸为卷、为部,而犹呼之为编、为简也。”
说得就是简牍档案,顾名思义,简牍档案就是书写、刻画在竹子或木板上的档案,多使用于商周至东晋蔡伦造纸之前。
编成册的简牍档案
其实,简、牍还代表着不同的内容呢!不行你看……
"简"是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
"牍"是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务文书
"策"是指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
所以,在纸质档案出现以前的文书档案常被称做"册"、"典"、"中"、"简册"、"简牍"、"典籍"等。
因为简牍档案是我国古代非纸质载体中数量较大、流传最广的一种珍贵历史档案,现已出土的简牍,大多是公私文书。
有律令,如《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
有诏书,多出土于居延、敦煌,如汉成帝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
居延汉简
有官文,好奇的宝宝们可以找《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来看看哈;
有簿籍,是官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比如说“奉命籍”、“吏卒名籍”等;
长沙简牍博物馆内的孙吴时期的户籍文书登记文书
有书信,多为家书;
有契约,类似于现在的买卖、借贷等合同。
在寻找简牍档案照片的时候发现了长沙有个简牍博物馆,上面的照片都是从它那里找到的,嘿嘿,长沙的小伙伴们可以抽空去近距离感受一下简牍档案的魅力啊!
缣帛档案
缣帛档案是以缣帛为载体的档案,是与简牍档案几乎同时产生的。随着丝织业的发展,人们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到秦汉时期使用得更多。
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有许多优点,可以随意裁剪,质地坚韧轻柔,便于携带和保管,多用于绘制舆图或抄写经典。
但是缣帛的价格昂贵,无法普及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纸张的广泛应用,缣帛的使用量锐减。
不过为了彰显其重要性,封建王朝的一些重要文书还是用丝织品书写,就算到清代,朝廷颁授文武官员的诰命、赦命等封赠文书还在使用绫锦。
甘肃肃南县档案馆珍藏的
民国时期的裕固族草原所有权执照
说起缣帛,一定要提起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有绘制在帛上的古代地形图、城邑图、驻军图三幅和帛书《战国纵横家书》27篇等,既是珍贵的文物,也是宝贵的档案遗产。
马王堆老子乙本帛书(帛宽18cm)
纸质档案
毫无疑问,纸质档案就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也是现在档案使用最频繁、最多的一种。
到了魏晋以后,纸张逐步改变了简牍档案笨重不易书写,缣帛昂贵的局面,成为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一直使用至今。
“千年寿纸,五百年卷”
为了更方便的使用纸,古人们也是想尽了办法。从蔡伦造纸使用烂渔网、破布杂造的网纸、布纸到隋唐时期用树皮造的宣纸,再到纸上涂上蜡的蜡黄纸,以及雕版印刷书盛行之后大量出现的各种纤维纸,到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用纤维、填料、胶料以及色料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现代纸。这种单纯纸的演变也是档案见证历史的一部分啊!
甘肃出土的麻纸
纤维纸
现代A4纸
我国纸质档案的种类较多,有谱牒(记述一家一姓一族的世系和人物事迹)、起居注(中国古代皇帝的言行录)、实录(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甲历(唐王朝在甄选官员过程中形成的人事档案)、题本(明清时期臣工上奏的文书)、皇册(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奏折(最初是清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机密文书,后被广泛使用)等等。
这上面所说的就是从历史的角度上发掘出来的,经过后人总结归类的纸质档案种类,截止目前纸质档案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的。不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纸质档案数字化,这是我们进入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呢!
特殊载体档案
特殊载体档案是指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型档案载体的变化,使得档案的种类、内容和记录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得档案信息的记录趋于全方位,更加立体和形象化,主要是指声像档案以及电子档案。
19世纪以来,开始出现声像档案,如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等。
老照片档案
录音录像带档案
胶片档案
20世纪中期以后,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
胶片档案
光盘档案
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具有设备依赖性、电子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易更改,多媒体集成性(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可随意结合)等等与传统档案方式截然不同的一面,所以说电子档案的产生,是档案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说真的,这些特殊档案载体的各种形式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有些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的已经被大众遗忘,有的发展为更为更为高级的一面。
啦啦之歌说
这只是说了我国的档案载体变化,当然,档案载体不紧紧限于这些,还有羊皮啊、贝叶啊、泥版啊、蜡板啊、桦树皮啊、铁卷啊等等。虽然档案载体有这么多变化,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不变的是,档案是用来记录国家或者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限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等,正所谓“卷卷件件皆真迹,张张页页尽春秋”,说的就是,从档案中可以窥探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长图景啊!
参 考 文 献
杨小红编著《中国档案史》
傅西路主编的《新时期中国档案建设与管理》(下卷)
丁海斌等《档案学概论》
邵建功、贾云明《办公室工作全书》以及百度百科等。
- 上一篇:2018.8.22日新闻早餐三分钟 2018/8/22
- 下一篇:2018.8.21日新闻早餐三分钟 201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