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也谈档案事业“主体论”

2018/7/25 9:11:47      点击:

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也谈档案事业“主体论”

辽宁大学历史系  丁海斌

在档案理论和实践工作中,近年来我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档案界对档案、档案事业的认识和宣传存在着一个重大偏差,即较多地强调和宣传档案的历史作用,较多地宣传“档案事业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忽略了档案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价值与作用,忽略了档案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现实的密切联系。这种偏差在实践中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使整个档案事业主体中的基础部分(基层档案室工作)十分薄弱,基层档案工作与档案馆工作发展失衡,影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整体质量和整体发展。

一、主体乎?基础乎?

档案事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档案作用的发挥,让档案发挥作用是档案工作者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档案作用的大小与形式最终决定了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

档案是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档案事业中档案室和档案馆是管理档案的地方,档案的作用也是在这里得以发挥的。在档案事业中,“档案室是基础,档案馆是主体”,许多人都这么说,此说是否正确呢?

档案室的档案要发挥作用,档案馆的档案也要发挥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方向则大有不同,档案室的档案作用方向主要指向现实,档案馆的档案作用方向主要指向历史。那么,是历史作用重要呢?还是现实作用重要呢?

历史作用与现实作用都是重要的,我们不应忽视一方而偏重另一方。在中国档案界,许多年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档案的现实作用,过多地宣传档案的历史作用。随意翻一翻领导人的讲话以及一些理论文章,可以发现谈历史作用的多些,谈现实作用的少些。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档案界召开的各种会议,上至刚刚结束的国际档案大会,下至各市、县的档案工作会议,莅会的领导在讲话中,必大谈特谈档案的历史意义,而谈档案的现实必需性和现实作用广泛性者则少的可怜。许多领导人在给档案界题词时,多是“兰台石室”、“典谟训诰”,满纸历史典故,句句离今千年,离现实何其远矣!档案离历史实在太近了,不久前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闭幕式上,主要发言者就有两位历史学家,他们是前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加拿大历史学家瓦洛先生和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戴逸先生就档案、档案工作与历史的密切关系作了极具说服力的学术演讲。史家谈史,理所必然,但档案学家可不能档史不分,厚古可以,薄今不对。

档案界厚古薄今现象由来已久,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不论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好,现实中档案馆显赫地位也好,都已不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和将来怎样看和怎样做?

我们直接剖析一下基础论和主体论。基础也好,主体也好,都是相对于档案事业而言的。“档案室是基础”的含义是什么呢?含义是:档案室“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①其基本点是指:档案室肩负着为国家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文化财富的职责”。②由此可见,人们通常所谓的“基础论”,主要是指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而不是说档案室工作是整个档案事业的基础。把档案室说成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还是“档案事业的基础”,这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这是理论的细微之处,但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虽然我们在理论上也讲“档案室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基础”,但在多数人的眼里,看到的只是基础之上的“主体”(档案馆)部分,而“基础”(档案室)部分则被埋在地下看不到了。

基础论与主体论有一个致命的理论缺陷。一般地说,主体是建筑物露出地面并发挥实际功能的部分;基础是建筑物埋于地下,用以支撑主体,本身并不具备实际功能的部分。如果把档案室说成是不发挥实际功能的“基础”,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论”显然是忽视了档案室在社会各项事业中的广泛实际作用。

基础和主体还有其延伸的含义。主体是“事物的主要部分”;③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④按照这种含义,从“主体论”出发,档案馆就应该成为档案事业的主要部分。这样,档案室是不是就成为“档案事业的次要部分”了呢?我们显然不应把档案室作为“次要部分”来看待。但事实上许多档案界以及与档案界有关的领导同志们,在实践中确实把档案室作为次要部分看待!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部分,档案室也应是档案事业的主体部分,档案馆与档案室应共同组成档案事业的主体。在这个共同主体中,档案室是“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这应该是新主体论的基本内容。

二、选择现实的重大意义

档案事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的广泛社会作用。档案发挥作用,既是档案事业存在的理由,也是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联系的根本途径。档案作用是极其广泛的,所以它与各项事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的这种广泛的联系,具体的实施主体是档案馆和档案室,但同为主体的档案馆与档案室发挥作用、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和实际效果又有所不同。

就个体而言,档案馆是面向社会的(不包括部门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与社会具有广泛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具有非固定性、松散性,档案发挥作用也主要是历史性的。

同样就个体而言,单个的档案室(包括企业档案馆)面向单一的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与社会发生很广泛的联系,但档案室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固定的、一体的,档案发挥作用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档案室作为一个群体,它们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深深地扎根于社会,它们是档案事业伸向全社会的根须,使整个档案事业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通过以上特点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1.只有抓好档案室工作,才能把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紧密连接起来,档案事业才会在社会中无孔不入。档案室与档案馆是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联系的根本途径。但档案馆与档案室两者相比,档案室具有更大的优势。档案馆虽然也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但这种联系不够紧密,不够固定;而档案室作为群体而言,它与社会的联系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紧密性和针对性,通过它们,档案事业可以对社会各项事业施加切切实实、实实在在的影响,真正达到“档案无处不在”、“档案事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的境界。

2.只有抓好档案室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为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作用,才会真正形成一种“人人需档,无档不可”的可喜局面。档案馆的作用主要是历史性的,多数社会成员很少或根本不与之发生关系。档案馆的历史意义可以使人们尊敬它,而它现实性较差的特点又使它离大众距离较远。于是,多数人对它敬而远之。在当今社会中,“人人需要档案,社会无档不可”。这种“无档不可”主要是针对档案室而言。机关若没有档案(室),机关工作运行就不会顺畅;企业离开档案(室、馆),生产的管理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档案室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现实的,是人人需要的。所以,档案事业要真正获得它在社会中应有的真实的地位和影响,必须抓住、抓好档案室。

三、现状、后果及对策

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实践上缺乏力度,使档案室工作在整个档案事业中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并对整个档案事业今天和明天都产生和将要产生不良的后果。

在今天的中国档案事业中,档案室工作是最薄弱的部分。我们的档案馆工作是比较好的,我们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出版工作、档案外事工作也是有成绩的。但这些成就都由于档案事业主体的根本部分———档案室工作的种种不足而显得大为失色。

我们常说社会档案意识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全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呢?如果人们只知道档案馆,只知道历史档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更应该知道档案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档案。要想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抓好基层档案室工作至关重要,档案室工作做得好,在本单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本单位的同志们就会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这个单位档案意识的整体水平就高;相反,如果这个单位档案室工作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建档,这个单位整体档案意识水平就一定很低。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档案工作者的角度讲,我们应尽力抓好档案工作,特别是搞好基层档案室工作,让人人都能接触档案、使用档案,切实体会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使档案工作在社会中、在每一个公民心目中,都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即所谓从“有为”到“有位”。我可以这样说,近些年来,我们对档案事业的宣传等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下一步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档案意识问题,就应从基层档案工作着手。

对基层档案室工作认识不足、着力不够,还影响了基层档案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影响了基层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档案事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这个事业初建之时,档案界人士更多地关注档案馆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是到了要彻底解决基层档案工作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一问题,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档案事业就会成为一棵真正的参天大树,它的根须深深地、密密地扎在社会的土壤中,它将在社会的任何部分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象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无孔不入、滋润万物。

注释:

①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页。

②同上。

③《汉语大词典》第一册,第70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④同上,第二册,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