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档案价值论(下)

2018/6/26 8:32:20      点击:

档案价值论(下)


丁海斌


摘要:档案价值实体来源于它所对应的人类活动,具体地说,主要是人类脑力劳动的凝结。档案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原始符号记录性经验事实而获得经验价值,经验价值是档案的根本价值,是档案价值的集中体现。档案价值具有客体客观性,即档案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具有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档案价值具有主体客观性,即外在形态的客观性,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凭证、参考、情感三大基本作用;档案价值具有相对性,并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表现为刚性律与柔性律的区别以及时效性的变化。

关键词:档案;原始符号记录;经验价值;经验事实

 

三、档案价值的特性与内涵

(一)档案价值的客体客观性——档案内在价值

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马克思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如果去掉使葡萄成为葡萄的那些属性,那末它作为葡萄对人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12]一种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不是由人主观决定的,它首先取决于该物是否有某种特定的结构、成分或属性。一种事物只要它内在地具有某种特定的属性和成分,即使它的价值一时没有被人所发现和利用,它最终也将会被人们发现和利用,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客体自身所具有的属性。

1.档案内在价值的概念与特性

档案内在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属性与内涵,即档案客体价值。内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指事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不因外在于它的其他相关事物而存在或改变的价值。G.E.摩尔经常在这种含义上使用内在价值:“称某种价值是‘内在的’仅仅意味着:某一事物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及在何种程度上拥有内在价值,完全有赖于该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性”。[13]

内在价值赋予一个事物先天的有用性(即在它未被使用时就认定它有用),即自在性。价值是客观的,因为是在价值认识主体之外实际存在的。这是价值客观性的根源和前提,并由此成为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档案的内在价值是档案得以保存的前提和基础,如陈兆祦先生所说:“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状况是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基础”[14]。在档案被收集并保管时,我们是以事先认定它有价值为前提的。从整体上说,如果没有我们对档案内在价值的认可,档案工作就不会存在。

2.档案内在价值的内涵——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

档案自身具有真善美的价值属性。正所谓:内在真是其他真之所以为真的真、内在善是其他善之所以为善的善、内在美是其他美之所以为美的美。

尽管对真善美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多数人认同一下观点:真是指认识或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它与假相对;善是指善行、善心,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正价值,它与恶相对;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它与丑相对。思想家们称“真、善、美”为“内在价值”或“终极价值”,即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或最高价值[15]。它们是人的理想追求,分别涉及事实、行为、精神体验三个完全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范畴。

尽管真善美与假丑恶同时存在,但真善美是人类整体意义上的追求与行为准则。人们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人类的这种天性在档案价值中也有所体现,作为一种事实性经验价值,档案的内在价值表现出人类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虽然价值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有“正价值”、“零价值”、“负价值”等区分,但档案整体上呈现出对正义一方的“正价值”属性,即上面所说的“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具体而言,表现出一些方面:

第一,  档案具有以真求真的经验价值。

所谓档案具有以真求真的经验价值,是指档案本身作为具有原始意义的经验事实,可以使主体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即以客体之真获得主体之真。这是档案内在价值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部分,即:档案首先因求真而存在。

第二,  档案具有以事扬善的经验价值。

所谓“档案是具有以事扬善的经验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因为人类有对真善美的倾向性追求,档案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自然也会反映这种追求,所以档案记录本身多数具有善的属性,是记录善行、弘扬善心的有力工具;二是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在人类还未完全消除恶的情况下,档案也会有人类恶行的记录,但这种恶的记录所体现的人性价值则不是“以恶促恶”,而是“以恶斥恶”,是揭露恶、惩办恶、避免恶行再现的工具。著名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所起的正是这种作用。

第三,  档案具有以文见美的经验价值。

所谓“档案具有以文见美的经验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档案内容的精神内涵来表现美,即精神之美;二是以档案的物质形态来表现的形式之美,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载体(如字体)、物质载体两方面的形式之美。

(二)档案价值的主体客观性——档案的外在价值及其表现形式

档案外在价值,即档案价值的外在形态,指我们常说的功能或作用,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价值。所谓实践角度的档案价值,与主体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有关,即档案在这些人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与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具性价值。“当某一事物是其他目的的手段时,它就拥有了工具性价值”[16]

1.主体客观性——档案社会需要的客观性

所谓主体客观性,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存在、本质、本性、能力、条件和活动方式等的客观规定性。即: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社会历史发展所制约的,这是理解价值主体客观性的关键。

内在价值虽然具有客观性,但这种客观价值往往需要与价值的另外一种客观性——主体需要的客观性结合起来,才会成为档案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因。

事物有没有价值,与事物的内在属性有关;而事物价值的实现,则与主体需要有关。主体需要也具有客观实存性,即人类活动中主体需要根源的实存性。作为主体的人是客观实存的,人的社会活动是实存的,活动中主体行为会遇到困难、不足或欠缺,这些都是客观实存的,它们都寻求某些工具(如档案)的帮助。同时,需要的对象已经客观存在着,两者具有某种互生共存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的形式是由于在人类社会中生产着需要的对象,因而也就产生着需要本身”[17]

2.档案外在价值的基本形态

传统上,档案界常常把档案价值的外在形态归结为凭证与参考。而笔者将其扩展为凭证、参考、情感三大基本功能,它们是档案事实性经验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档案凭证价值,即档案经验事实之验证功能,是档案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或称利行价值。档案所记录之经验事实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实践,具有原始性,因此它具有验证功能。在科学哲学中,可验证性是科学的前提。

档案参考价值,即档案经验事实之事例功能或知识意义,是档案的知识学习与教育价值,或称求知价值。档案和图书都是显性知识,因为它们都是用符号来显示内容。档案通过提供被记录的具体事例来为人们提供参考、获取知识。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个体的个别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个体的一系列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18]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洛克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导源于经验。”[19]档案属于事实知识,是基础性知识,具有隐性和零散的特点。档案的知识意义与它本身和利用需求的联系度有关。因此,是否找到与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档案案例,对实现档案的知识意义至关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20]

档案的情感价值,即档案经验事实之心理体验功能,是档案作为感觉对象的价值。我们所说的情感(affect)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概念,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情绪”以及审美情感等,涵盖生理、心理、精神三个层面的内涵。它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心理、精神反应,如:喜悦、尊敬、佩服、自豪、爱慕、欣赏、愤怒、恐惧、痛惜、憎恨、轻蔑、失望、嫉妒、惭愧、羞耻等。经验作为一种过往事实,是一种历史再现与形象再现,如果利用者与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联系,必然会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反映;同时,档案的某些外在“形象”,也会引发人的审美情感。

档案与图书的价值外在形态比较表

价值形态

档案

图书

价值评价

凭证

强验证性

弱验证性

验证需要事实而不是观点,档案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参考

强事例功能,事实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之属性。

强知识价值,系统的原理性知识和综合的全面的总结。

两者优势不同,档案在实务方面具有很强的直接的参考性;图书在学习方面可以提供原理性、系统性知识,但往往缺乏针对性。

情感(含审美)

睹物思人、以真感人,强怀旧感、强真实感;

审美价值较低

部分图书(如文学)有强情感催化功能;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两者作用方式不同,档案以真实事实及与当事者具有密切关系而发生情感作用,具有强怀旧感和真实感;而多数图书情感价值很弱,只有部分文学类等图书以虚构的情节催化读者的情感。

虽然它们都可成为美的载体,但两者都不以审美为主要创价目的。审美价值都是它们的附属价值,而非核心价值。比较而言,图书的审美价值较强

 

(三)档案价值的相对性

1.产生价值相对性的原因

虽然档案价值具有客观性、自在性,但档案价值的实现不是自为的,而是他为的。价值的存在不等于价值必然实现,只有当社会需要(即某一事件引发的解决某一问题的需求)与档案价值产生一种对应关系时,档案价值才有可能产生一种现实作用。这样,档案价值的实现就具有相对性。

第一,针对主体认识与需求的相对性

价值相对性的第一层含义具有非常明显的认识论色彩,以及与这种色彩相伴随的实体(ontic)的意义。

任何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程度都同主体本身的属性与特点有关。由于具体客体的属性、结构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层次性及利益、需要的差别,同一客体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使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表现为不同的价值。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有各种层次和类型,国家、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等都可以是具有价值关系的主体。任何客体对它们的价值都带有它们的主体个性。当人们的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的时候,同一客体必然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某一份档案对一方是有利的证据,而对对立的一方必然是不利的;或者说对某人是有用的,而对另一人则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档案价值只被给予某类或某几类特殊主体,即档案具有一定范畴的利用者群。“各种价值被某些合格的主体,而非所有的主体所理解”、“主体要想获得对这类价值的理解并在行动中与其保持一致(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它来行动),就必须实现清楚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原则上不可能一律适合于所有的主体。因此,许多哲学家根据他们一直持有的各种认识论观点,倾向于认为,这些价值是“相对的,”甚至是“相关的”。这实际上是说,这些价值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或仅仅被给予)某类特殊的主体。”[21]严格地说,这些特殊的主体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者(主体)的状况,主要与利用者能力指数和需求有关。包括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意志等对价值实现产生影响。当然,地域关系也会形成一定的档案价值相对性。“地域相对性,即:在当地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在别地却不一定有价值;在当地看似极普通,无特别意义的材料,在别地却可能极有价值。”[22]

第二,针对不同客观条件的相对性。

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与档案所处的环境有关,档案价值的实现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档案价值的实现具有三个关键条件:

首先,档案价值与档案自身状况,主要与档案管理有关。

价值的存在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存在,档案管理决定了档案本身的存在及存在方式。档案存在是前提,而存在方式则是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所以,实现档案的科学、有序的管理是档案价值存在以及未来能否实现的前提。

其次,档案价值与社会环境,主要与及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有关。

档案开放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对档案价值的实现有所制约,从而形成某种价值的相对性。

2.档案价值的刚性律与柔性律

档案价值利用主体(行为主体而非单纯的认识主体)的客体指向性很强,而价值客体作为对象的主体指向也是特定的,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强对应关系,我们称其为档案价值的刚性律;反之,档案价值利用主体的指向性较宽泛,而价值客体作为对象的主体指向也是非特定的,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弱对应关系,我们称其为档案价值的柔性律。在档案价值的三种基本外在形态中,凭证价值一般表现为刚性律;知识与情感价值一般表现为柔性律。

从整体上看,与图书等其他文献相比较,档案价值具有较强的刚性律。

3.档案价值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也会有所变化,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会随之发生性质或程度上的变化,这就是档案价值的时效性。任何客体对于同一主体或主体方面来说,有无价值和有什么样的价值,不会因客体本身不变而保持不变。相反,只要主体变化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也必定或在性质上或在程度上发生变化。如一些档案的历史价值在变化,“高龄档案”因此受到尊重;一些档案的知识价值在变化;一些档案的教育价值在变化,等等。

价值的时效性主要来自社会的变化导致的主体需要的变化。人类价值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领域。人的需要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这就必然使具体价值显出时间上的有限性,主体是“价值时钟”的指针。

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复杂的,它不但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统一,而且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需要消失了,另一些新的需要产生了,还有一些需要变得复杂了,或具有了新的形式。总的来说,人的需要朝越来越生动丰富和高级的方向发展,呈现出“需求的上升的规律”。这就使得档案价值的时效性具有档案价值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规律。

在档案价值时效性方面,还有此前学者们已有所阐述的现实价值的递减律与历史价值的递增率等规律。

总之,档案价值有它特定的来源、属性、特定、内涵和实现规律,了解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在提升档案学理性的过程中,继续不断地提升对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丁海斌.论档案的价值与基本作用[J].档案,2012(4):10;丁海斌,方鸣,陈永生主编.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71.

[2]伍振华.档案事实、档案价值及其评判浅论[J].图书情报知识,2002(1):36.

[3]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3.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6.

[5][美]J·R·安德森著;杨清等译.认知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18.

[6][联邦德国]依·沃特.神经行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2.

[7]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28.

[8]王书瑶.试论精神产品的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向物质生产领域的转化[J].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探讨——全国科学学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1:311.

[9]刘秀芬.论价值的历史活动本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61.

[10]丁海斌,肖哲.从实体与事物的角度论档案形成规律(上)[J].中国档案,2010(3):33.

[11]冯契主编. 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190.

[1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39

[13]G.E.摩尔.内在价值的概念[J].哲学研究[M].伦敦:劳特利奇与科根·保罗出版社,1922:260.

[14]陈兆祦.档案管理学墓础[M].北京:人大出版社,1989:166.

[15]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J].中国社会科学,1990(3):8.

[16][英]约翰·奥尼尔.内在价值的多重含义[J].黄炎平译,李建华主编.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1卷[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57.

[17]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740.

[18]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65.

[19](英)洛克(Locke,J.)著;关文云译.人类理解论[M].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59:68.

[20]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惦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9.

[21]〔波〕R.因加尔登:《论价值的相对性》,《哲学译丛》1988年04期。第63页。

[22]孙风梅:《档案价值的相对性》,《档案管理》,2004年第4期,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