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宝杂谈

中国公民的“档案”生活

2018/6/19 9:07:50      点击:

中国公民的档案生活

rhzds


即使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在街头上随意问一位行人“谢伦伯格问题”,看到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诧异:档案?与我有什么关系,那是政府管的东西。社会公众对档案的漠视、无知是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的。有史以来,档案都是当权者掌控的资源,是进行管理的工具,社会公众会被置于档案管理的事务之外。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档案是存在的,但与自己无关。这是一种非常糊涂的观念,同时也是缺乏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的一种表现。

档案一经产生就与利益有着极大的关系。人类早期的记忆方式——结绳、刻契,就是在出现剩余产品产品后,人们进行交换、借贷、分配时的符号,在文字出现之后,便有了完整的货物仓储的清单,以抵御仅凭大脑记忆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文字体系完善之后,人们便用于管理和文化创作,存储起来作为档案成为社会信息控制的机制,是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也是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社会的控制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为当权者所掌控,为巩固当权者的利益服务,其他社会成员则被排除在档案事务之外,即使朝廷的“学士大夫也罕有至其地”,而“终身不得窥一字”。千百年来的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使社会公众的字典中缺失了“档案”一词,也导致自己的某些基本权利的失落而不自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其实就生存于档案的控制之中,谁也无法超脱于档案之外。人一出生就得上户口,进入当地的户籍档案,以此来确定身份;上学后就会有学籍档案,如若缺失,则无法顺利升学;参加工作,单位则会为你建立人事档案,对你的升迁具有重大意义;在工作中,则会大量产生文书或科技档案;结婚成家,则会有婚姻登记,确定其合法性;购房购车,有关部门则会为你建立相关的财产档案;你要创业,则会建立你的工商档案、企事业档案;你生病住院,医院会为你建立病历档案……,可以说,每个人的每一项社会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档案,同时,离开了档案,也许什么事也干不成。档案,就这样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可让人不可理喻的是,大家都非常轻视档案,认为与己无关。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只是被动地生活在档案之中,并没有得到相关的档案权利,而承担着档案的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是因为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是社会的权力部门管理档案,则剥夺了被管理者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档案实质上成为了管理者控制被管理者的一种工具。户籍档案确定了你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你无权自己改变身份,即使你进城了,也是农民工;单位可以利用人事档案限制你的流动……,同时,由于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失误所引发的后果,却要由对档案事务没有任何控制权的事主来承担。对档案的漠视和无知,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是意味着将面临着自身权益被侵害的风险,可惜,我们的公众很少有人能意识这点。

公民意识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档案意识的提高。因为民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档案是知情权实现的最重要的资源。《档案法》颁布已经多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经发布,党和政府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社会公众利用档案的权利,但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公众对这种权利的突然降临感到陌生,也无力正确地使用这一法定权利。当然有关档案管理部门也不愿就此失去对档案特权带来的既得利益,有意无意地在具体的行为中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方法,消极地应付着档案开放政策。这就是当前档案工作的基本现状。

对公民档案权利的实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档案部门自身的改革,更应该激起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觉醒,利用社会力量来促使事业的全面改革。让档案真正成为一种公民共享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激活社会公众的文化创造力,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